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 更多
学部组织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资料图:位于贵州平塘的“中国天眼”。孙自法摄
记者4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当今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将于2021年4月1日正式向世界开放,接受全球科学家的观测申请,经评审、遴选确定后于8月1日起分配观测时间。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总工程师姜鹏介绍说,自今年4月1日起,各国科学家可以通过在线方式向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提交观测申请,申请的项目将交由FAST科学委员会和时间分配委员会进行评审、提出项目遴选建议,并于8月1日起分配观测时间。“中国天眼”面向全球科学家开放的第一年,预计分配给国外科学家的观测时间约占10%。
FAST科学目标与相关战略规划已确立多科学目标漂移扫描巡天、中性氢星系巡天、银河系偏振巡天、脉冲星测时、快速射电暴观测等多个优先和重大项目,不过,面向全球科学家开放的观测申请不限于这些领域。
两个月前,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在北京举行FAST运行情况和科学成果新闻发布会称,“中国天眼”完成国家验收以来运行稳定可靠,已取得发现逾240颗脉冲星等系列重大科学成果,基于FAST数据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已达40余篇,并以其当今世界最强灵敏度射电望远镜的巨大潜力,有望捕捉到宇宙大爆炸时期的原初引力波。
中科院院士、FAST科学委员会主任武向平指出,2021年FAST面向全世界开放,“中国天眼”将成为“世界巨眼”,体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台长常进表示,FAST验收运行以来取得的科学成果远远超过预期。FAST具有超高灵敏度,它会看到以前没有看到的宇宙现象,未来可以期待它在科学上带来很多大的惊喜。
据了解,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位于贵州平塘的“中国天眼”于2016年9月建成启用,进入调试期;2019年4月通过工艺验收并向中国国内天文学家试开放;2020年1月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