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 更多
学部组织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图中生物分别为丛枝菌根真菌(a)、腐生真菌(b)、细菌(c)、线虫(d)、水熊虫(e)、跳虫(f)、螨虫(g)、肠蠕虫(h)、马路(i)、蜈蚣 (j)。孙波供图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孙波团队在《自然-通讯》上发表了土壤生物体型影响群落构建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生物体型大小在生物群落构建机制中的作用,可指导健康土壤生物群落构建、促进土壤生物网络实现养分转化和增产增效功能。
土壤蕴含着极大的生物多样性。土壤中生物体型大小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微生物的群落构建仍然缺乏研究,从而制约了对土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多功能性之间协同机制以及土壤生物系统对环境变化响应机制的深入认识。
孙波团队结合跨东亚大陆尺度的水稻土样本和全球尺度的荟萃分析,揭示了体型大小在土壤微生物和微动物群落构建中的重要作用,首次发现生物的体型大小与群落构建之间存在普遍而统一的关系。从已有的生物体型(繁殖体大小)数据看,细菌为0.2~5微米,真菌为1.5~380微米,原生动物为3~199微米,线虫为199~1612微米。生物体型大小与丰富度、扩散速率和生态位宽度负相关,从而影响了生物群落的周转率。较小生物(细菌)由于受到较弱的环境过滤和扩散限制的影响,群落构建趋向随机性过程;而较大生物(真菌、原生动物和线虫)由于受到较强的环境过滤和扩散限制,群落构建趋向确定性过程。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20271-4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