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 更多
学部组织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郑儒永说:“国家培养了我,中科院培养了我,我要为国家再做一点贡献。”在场的所有人,无不为之动容。
郑儒永1931年出生于中国香港,父亲是我国著名金融家、银行家郑铁如先生;1953年大学毕业分配至中科院真菌植病研究室,历任中科院微生物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真菌协会亚洲国家发展真菌学委员副主席等职务,1999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郑儒永在国际上首次发现高等植物中的内生毛霉,首次报道了我国特有的人体病原毛霉新种和新变种;1987年主编完成《中国真菌志—白粉菌目》,成为国际公认的白粉菌目检索书。她毕生致力于真菌分类系统的合理化与完善,其多项科研成果曾获中科院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她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硕果累累,在真菌学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黄河出生于1929年,福建永安人,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农艺系,后进入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学习。毕业分配至中科院植物分类研究所,1953年参与筹建中科院真菌植病研究室,师从林传光教授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主要科研领域为马铃薯晚疫病研究,后期参加毛霉组的生理生化分类研究。黄河与郑儒永一样,同为中科院微生物所资深科学家,如今已有90岁高龄。
长期在显微镜前忘我的工作,使得郑儒永患上了骨质疏松和腰椎半滑脱症。2004年,她的脊柱被“钉上”了2根钢柱和9颗钢钉,医生告诉她每天只能坐一小时,其余时间只能站着或者躺着。从那时起,郑儒永基本无法坐着工作。她垫高了自己的办公桌和实验台,每天站立八个多小时,无论是观察显微镜还是撰写论文,无论是手绘真菌图谱还是查阅文献,都是站立完成。这一站,就是15年。
时至今日,郑儒永仍然每天坚持工作,培养学生,将自己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2012年至2018年,郑儒永先后向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捐款三次,共30万元,用于贫病脊柱患儿的手术救治。她为了青年学生和患病儿童倾其所有,慷慨解囊,她和老伴的生活却非常简朴。
郑儒永夫妇没有子女,他们二老一起走过的人生岁月,几乎全部都献给了科研工作。无论是条件艰苦的年轻岁月还是桃李满天下的老年时光,他们都是以所为家,以所为荣,忠诚科研,奉献终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