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 更多
学部组织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2020年12月2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和生访问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做了题为《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学术报告,福建物构所副所长林文雄主持报告会。陈和生介绍了中子散射探针的特点,散裂中子源在材料科学技术、物理、化学化工、生命科学、资源环境、新能源等领域前沿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的典型应用,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工程建设及其应用成果和未来发展规划。报告结束后,陈和生与福建物构所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陈和生,粒子物理学家,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曾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1998-2011)、中国高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亚洲未来加速器委员会主席等职,200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现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主任,核电子学与核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陈和生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研究,主持阿尔法磁谱仪(AMS)大型永磁体系统的研制,成功研制了人类送入太空的第一个大型磁体,该磁体于1998年搭载航天飞机进行了首次飞行,并于2011年送到国际空间站长期运行,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获奖人);提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发展的科学目标和设计方案,按计划完成工程建设,达到设计指标,性能提高了100倍以上。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Ⅱ代保持和发展了我国在粲物理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主持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建设,是主要倡议者之一,主持了工程的设计和建设。2018年8月,散裂中子源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使我国进入世界四大散裂中子源的行列。
陈和生做报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